卡帶、CD、MP3…建立音樂價值觀




  在所閱讀過的paper裡面,發現有許多都是探討數位音樂的「實質價值」部份,也就是說音樂能賣多少錢?要怎樣使人們花錢去購買、數位音樂目前在社會上的地位為何…很多都是在眼前的實質面上,卻沒有或者很少發現有在探究音樂在發行上的改變,因為在日常生活中,我有很多的卡帶和CD,卡帶大都是在國中時期所蒐集的,而CD就大都是高中到大學一、二年級的時候所擁有,而在此之後…想當然爾,就是所謂的MP3稱霸,卡帶和CD現在都和垃圾沒兩樣,平常大部分的人都會很直覺的想到,就是因為科技的進步,音樂也隨著以不同的實體面貌,呈現在人們的面前,所以我們也都習以為常,當然還有最重要的,即使有些媒體一再的強調MP3沒有比唱片公司出的唱片好聽,說一些什麼MP3把歌曲的高低頻部分都消掉了,會聽不出歌曲的原味,可是把人們聽不到的頻率消去,有幾個人聽的出來?有誰的耳朵能如此敏銳,分辨出其頻率的差別?學生到是認為選購好的音響和喇叭,才是聽出音樂的音場與震撼感的關鍵所在,所以在網路下載風氣瀰漫的狀況之下,會願意花錢去購買CD的人們,也就越來越少了。

  而在以上的敘述當中,是不是忽略了些什麼?就是那些音樂的實體雖然改變了,卻還是存在著,在我的角度來看,都只是苟且偷生罷了,因為根本不需要,因為MP3真的非常方便人們的生活,要聽音樂不需要再花大錢購買、出門要聽音樂不用再帶個CD隨身聽…所以如果這些「實體」還要存在在這個世界上,就必須要想出其本身的功能價值所在,就像現今資訊發達,以往需要靠報紙、書籍來取得資訊,當網路出現之後,這些東西應該被漸漸的淘汰消失,可是卻還是活生生的出現在日常生活之中,只是以另外一種的「功能」或「型態」存在著,例如報紙,就藉著大部分的人對於「習慣」的驅使,還會拿起報紙閱讀,而較少看電腦螢幕、或者藉由打發、節省時間,在車上或外頭閱讀吸收新知,就像捷運報就是很好的例子,但不可忽略的是…捷運報是免費的;再來就是書籍,很明顯的…經由無意或有意的廣告,建立起擁有書籍是知識的象徵,書籍已經不再是書籍,也是可以像是衣服,給人穿上「書籍」就是有一種書卷氣息,愛在書店流連忘返,就是擁有好的興趣或良好的形象一樣,相對的…那些卡帶、CD…這些音樂的「過去」產物,能用什麼樣的方式使它們有價值呢?未來如果還在使用這些實體,我們該讓他有什麼樣的功能呢?目前學生還沒發現有這樣的論文出現,絕大部分都是該怎麼行銷數位音樂…

  綜合以上兩段,唱片市場萎縮,已經是不可否認的事實,目前許多的音樂也都越來越粗糙,取而代之的,不是音樂本身,而是歌手…許多唱片都是以歌手為主、音樂為輔,音樂只是襯托歌手的利器罷了,儘管努力的寫歌、製作唱片,能得到的回饋卻不成比例,但如果把「流傳」視為一種指標的話,或許會好過些…沒錯!就是「流傳」!流傳這個字眼如果能夠取代以往的觀點,或許就能突破這種音樂價值的障礙,既然現今已經以歌手為主,音樂為輔,音樂CD就可以當作一種歌手的替代品,販售的目的不再是賺錢,而是轉為一種廣告,把賺錢的方向轉移到其他地方,例如偶像劇的收入、廣告的代言、演唱會的收入…等等,都是可以賺錢的,而音樂就藉由網路的魅力,讓閱聽人廣為流傳,讓更多的人聽到,反正下載已經抓不勝抓,何不妨藉力使力,用閱聽人替歌手宣傳!例如發行CD讓人免費取得,在簽唱會上贈送給有來參加的人,就如同捷運報一樣,只是不同的是,還可以當作紀念品,廣為收藏。

  另外我們還可建立音樂如衣服的價值觀,就像上述書籍是知識的衣服般,也可經由無意或有意的廣告,潛移默化閱聽人的價值觀感,讓人們有種去購買、收藏音樂CD,就如同穿上喜愛音樂的衣服,使閱聽人給其他人建立起熱愛音樂的感覺,也就是說…讓CD變成是一種形象的工具,擁有音樂CD就是和其他人不一樣。

  總之…我所主要去探討的,不是數位音樂的發行與銷售,也不是音樂CD的沒落,而是藉由先前學者所研究的數位音樂成果,從中開闢另一條叉路,去探討並建立起這些漸漸被遺棄的「音樂實體」價值所在,但還有一點是最重要的,就是音樂的「質」…就算未來音樂CD真的變成了一種工具,音樂本身的情感,還是不能被忽視的,否則…真的連工具都當不成了…

2008-03-01 01:31:38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從台灣出發 製作屬於在地的水果酒